预约演示

消费者花了半小时研究规则还是兑奖失败,扫码活动非得这么复杂吗?

文章附图

引入:


扫码营销活动早已不是新鲜事物。从早期的“扫码领红包”到如今花样繁多的多层级任务、跨活动联动,活动机制似乎正朝着复杂化方向演进。但当我们观察实际效果时却发现:消费者抱怨“规则看不懂”、门店反馈“执行太麻烦”、后台更数据显示参与率持续走低——甚至消费者因为没搞明白规则,连续购买了好几瓶扫码有奖产品也没能成功兑奖,最终怒气冲冲地放弃参与。不禁让人思考:扫码活动真的需要设计得这么复杂吗?


一、复杂机制如何透支消费者耐心?

消费者对促销的核心诉求其实很简单——用更低成本获得明确利益。就像有人直言“设计这么麻烦的规则,不如直接降价来得实在”,这种朴素认知反映出大众对简单直接利益的偏好。当扫码活动加入多层级解锁、跨批次限制、时间窗口等复杂设定,就会打破这种心理预期。

以某饮料品牌的“连环扫码”活动为例:活动产品内瓶盖有两种二维码,一种是有奖的,另一种是没有奖的,均以明文标注。用户首次扫有奖码获得“待解锁红包”,需二次扫码另一瓶产品盖内码方可兑现,但第二瓶若为“有奖批次”,其本身奖励将作废,消费者在扫第二瓶的时候不会再拿到第二瓶的待解锁红包。所以为了奖励**化,消费者还得找没有奖的盖内码去扫去领**瓶的奖励。这一机制看似通过“限制连环中奖”控制成本,却迫使用户在扫码前额外承担“辨别瓶盖类型”的任务。而且待解锁红包普遍都有时间限制,一定时间内消费者也不可能连着开好几瓶只为了找一个“无奖码”。




(图片来源小红书发帖截图)

更棘手的是,同一个产品“待解锁红包”和“一元换购”两种活动同时进行,甚至在同一家店同一个货架上混着卖,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默认同一款产品活动都是一样的,就会忽视瓶身上的活动标识而买错批次,导致无法兑奖。

让原本期待“随手扫码领福利”的消费者,不得不花费额外精力研究规则、核对产品,耐心在反复试错中消磨殆尽。当他们带着期待扫码却遭遇“兑奖失败”时,累积的失望会迅速转化为对品牌的信任损耗。




不仅仅是消费者,终端门店的反馈同样值得关注。曾经“再来一瓶”活动因门店兑奖流程繁琐、资金周转慢等问题,被吐槽“门店根本不愿意参与”。如今进化的“N元换购”模式,通过直接让渡利益给门店,才重新调动了积极性。

无论是消费者还是门店,对活动的接受度都建立在“投入产出比”的直观判断上

当消费者频繁遭遇“扫了码领不到奖”“买错批次前功尽弃”的情况,负面情绪会迅速向品牌声誉蔓延。社交媒体上一句“活动套路深”的吐槽,可能会抵消***广告投放的效果。

二、品牌为何执着于复杂设计?


1.既要又要的心态导致规则越来越复杂

许多品牌在设计扫码活动时,往往陷入“既要又要”的纠结,想在一场活动里多实现几个目标:既希望快速提升销量,又想借此积累用户数据;既担心预算被“薅羊毛”的人浪费,又想让用户多参与几次增加黏性。在这种什么都想要的心态下,于是规则层层叠加,门槛越设越高。


从控制成本的角度看,品牌常常觉得复杂的规则能挡住“羊毛党”,比如设计“跨批次不可兑奖”“限时解锁”等机制,本意是防止有人钻空子,用高门槛保护活动预算,但实际效果却有点尴尬:真正的羊毛党总能找到技术手段绕过限制,普通用户反而被这些弯弯绕绕搞得晕头转向。




2.同质化活动导致“创意焦虑”

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创意焦虑。现在市场上的促销活动太多了,品牌担心简单的活动不够吸引眼球,于是总想在规则里加点“创新”元素,避免陷入同质化困局。但问题在于,用户对促销的记忆点从来不是规则有多复杂,而是能不能轻松拿到实实在在的好处。消费者因体验差而放弃参与,品牌既损失了促销效果,又错失了数据收集的机会。最后被消费者吐槽:“促销不就是降价吗?扫码换购折腾半天,不如直接打折。”


说到底,品牌之所以容易陷入复杂设计的怪圈,本质上是因为商业目标和用户需求之间出现了偏差。当提升销量、收集数据这些KPI压下来的时候,很容易让人忽略用户最真实的感受——他们想要的,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直接、不用费脑子就能参与的活动。如果品牌总是在规则里玩“套路”,而不是实实在在地提供价值,时间长了,用户只会越来越不愿意买单。毕竟在快节奏的生活里,没人愿意花十分钟研究怎么参与一个促销活动,大家更希望能轻松一点、直接一点。

三、活动不只为了促销,更在数字化转型


品牌开展扫码活动,本质上是在为长远的数字化转型铺路。这个过程的核心,是通过二维码建立品牌与消费者、渠道之间的数字化连接,而不仅仅是短期拉动销量。但现实中,很多复杂的活动机制却像一道道关卡,让用户在参与过程中频频受阻,最终既影响了促销效果,又阻碍了数据资产的积累。

从数字化转型的角度看,每一次扫码行为都是一次珍贵的用户交互机会。理想状态下,品牌可以通过用户扫码的简单动作,逐步积累包含消费习惯、偏好特征、渠道触达等维度的动态数据体系,这些数据未来能用于优化产品设计、精准营销策略甚至供应链管理。但复杂的活动规则会打破这个良性循环:当用户需要在注册、授权、分享等多个环节间反复操作时,大部分人会在中途选择放弃。这意味着品牌不仅失去了即时的促销转化,更错过了长期构建用户画像的机会。


消费者在面对扫码活动时,决策逻辑非常现实:他们会本能地衡量“参与成本”与“奖励价值”是否匹配。如果领一个红包需要下载APP、填写个人信息、分享到朋友圈等多个步骤,即便奖励金额诱人,很多人也会觉得“不值得花这个时间”。品牌常犯的错误,是把数据收集和用户体验对立起来,以为用复杂规则就能“倒逼”用户提供信息,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:只有当扫码能为用户带来即时便利或明确价值时,他们才会自愿分享数据。比如,扫码直接获取产品溯源信息、专属售后服务等实用功能,比“多层级解锁红包”更能赢得用户信任,也更容易自然沉淀真实数据。



米多创始人王敬华说过:“一物一码是连接人、货、场,沉淀数据的**方式,它不只是简单的促销工具!是企业实现营销数字化、形成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的抓手。”有些品牌管理层对数据资产的认知不足,仅仅把扫码活动当作“促销跳板”,在设计规则时过度追求短期销量,却忽视了长期的数据积累。例如,简单粗暴地设置“必须购买3件才能扫码”的门槛,看似提升了客单价,却让大量潜在用户因门槛过高而流失,最终收集到的数据既不完整,也无法反映真实的消费行为。相反,如果用低门槛、高频率的简单活动吸引用户持续参与,反而能在自然交互中构建更立体的用户画像,为品牌的长期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依据。


说到底,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“以用户为中心”——不是通过复杂机制强迫用户配合,而是用简单友好的设计让用户主动参与。当品牌真正把扫码活动看作“服务用户的入口”而非“收割用户的工具”时,才能在促销与数据积累之间找到平衡点,让每一次扫码都成为深化用户关系的契机,而不是消耗耐心的负担。

四、如何在简单与有效之间找到平衡?


用户价值是数据价值的前提,扫码活动的设计亦需遵循这一原则。品牌需将“用户体验”置于首位,通过简单、高频的互动建立用户信任,让数据收集成为自然发生的“副产品”。

1.用户视角优先

扫码活动的本质是“用便捷交互换取用户参与”,因此机制设计必须以“用户做决定的成本”为核心做减法。品牌可以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,但必须守住“不增加基础操作难度”的底线。主要就是规则简单、体验流畅、步骤不复杂,让消费者一眼看清“扫码能得到什么,需要做什么”

品牌可将活动规则拿给给未参与过策划的“第三方视角”人员测试,例如邀请同事或亲友体验,若对方无法在20秒内明确“我参与后能获得什么、需要完成哪些操作”,则说明流程需要简化,核心环节建议控制在“扫码→获取奖励→使用奖励”3步以内。

2.规则透明化:把“心机”变成“诚意”

消费者对复杂活动的抵触,往往源于规则中隐藏的限制性条款带来的“被算计的感觉”。例如“用有奖的第二瓶解锁红包导致第二瓶的奖励失效”“跨批次不可兑奖”等规则,若未提前说明,易引发用户不满。品牌需将“透明化”作为规则设计的底线,在活动首页显著位置公示核心信息,如中奖概率、奖励有效期、参与限制等,甚至可展示实时数据(如已有XX用户成功领取奖励),增强公信力。




3.用可视化工具降低理解成本

简明的流程图或短视频能更直观地传递信息,可将其作为纯文字规则的补充。例如在扫码页面嵌入动态演示,用不同颜色标注关键步骤;对于需要后续操作的活动,如“待解锁红包”,在扫码反馈页面显著标注可解锁奖励的产品特征(如包装颜色、标识位置),帮助用户快速识别,避免因买错批次导致参与失败。




4.扫码吸引力足

奖励设计是驱动用户参与的核心要素,其关键在于“性价比感知”而非绝对价值高低。用户会本能地衡量投入的时间精力与获得的奖励之间是否匹配。例如,若用户需花费5分钟完成操作才能获得2元红包,即便中奖率100%,也可能因“时间成本过高”失去吸引力。反之,“即扫即得1元现金券”或“会员积分实时到账”等低门槛、即时反馈的奖励形式,更易激发参与意愿。

5.化繁为简:从多目标到单点突破

许多品牌开展活动时抱着贪多求全的思维试图“一鱼三吃”,通过一场活动实现“促销转化+用户拉新+数据收集+品牌传播”等多重目标,结果导致规则臃肿、重点模糊。用户在面对复杂规则时容易产生认知过载,最终选择放弃参与。

理性的策略是根据活动阶段明确单一核心目标,分阶段推进。例如,新品上市期以快速触达用户为目标,扫码直接领现金红包的简单活动,降低首次参与门槛,帮助用户快速建立产品认知;当产品进入成熟期后,再推出 侧重用户留存、培养复购的“扫码攒积分换购限量款”等长线机制。尊重用户习惯的养成规律,与用户建立长期连接,而非试图通过一场活动解决所有问题。既符合用户的认知规律,也能让品牌更聚焦资源,提升活动执行的精准度与有效性。


五、总结:复杂问题简单化,才是真本事


扫码活动从来不是越复杂越高级,相反,能把促销、数据、复购等多重目标融入简单流畅的体验中,才是对品牌能力的真正考验。当消费者拿起商品准备扫码时,他们期待的是一场“不费脑子的惊喜”,而不是解开一道数学谜题。


而数字化转型,不应是“为了数据而数据”的单向索取,而应是“通过优质体验赢得用户参与,再以数据反哺体验升级”的正向循环。当品牌放下“收集更多数据”的焦虑,专注于解决“用户为什么愿意扫码”的核心问题时,会发现答案从来都很简单:让每一次扫码都有明确的价值,让每一步操作都不浪费用户的时间。


关于米多

米多公司成立于2014年,是国内领先的营销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,在营销领域致力于以企业业务能力(EBC)为核心,构建基于“立体连接、数据共通、流量共享、全景共鸣、全域赋能、全链共赢”的产业互联网营销服务平台,赋能企业通过“网络协同”和“数据智能”双螺旋引擎,用数字化驱动业务增长。累计服务酒类行业、快消行业、日化家清行业、化工建材行业、茶叶行业等品牌类企业逾3000家,包括茅台、可口可乐、宝洁、高露洁、维达、立白、雪花啤酒、劲牌、绿箭、嘉士伯、美涂士、华新集团等。

如想获取“营销数字化解决方案”,请私聊我~


米多大数据引擎服务号
数字化星球订阅号
热线电话:13265385315
关于米多
资源中心
产品中心
产品动态
业务赋能
报告下载
行业交流
关于米多
企业文化
米多的使命:用数字化驱动业务增长
米多的愿景:领先的营销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
米多的价值观:成就客户、精准求实、诚信本分、以人为本
版权所有©2018 广州米多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粤ICP备14052413号